元代书坛几乎可以说是赵孟頫的天下,其他书法家不论是名气还是影响力,都很难跟这位大师相比。但是,名气弱不代表就没有人能跟他在水平上一较高低,有两位高手连他都自叹不如,他们就是鲜于枢和邓文原,他们与赵孟頫共举“复古”之旗,后世追随者很多。
邓文原(1258-1328)字善之,一字匪石,绵州(今四川绵阳)人,迁寓浙江杭州。因绵州古属巴西郡,人称“邓巴西”。历官江浙儒学提举、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翰林侍讲学士,卒谥文肃。政绩卓著,为官清廉,文章出众,堪称元初文坛泰斗,《元史》有传。著述有《巴西文集》《内制集》《素履斋稿》等。擅行、草书,与赵孟頫、鲜于枢齐名,号称“元初三大书法家”。
《五言律诗》
邓文原与赵孟頫有着深厚的交情,赵曾称他为“畏友”。大德二年,邓文原随赵孟頫入大都书金字《藏经》,共同进京,使他的书法才华得以展现于世。在他的书作中,明显可见赵孟頫对他影响较深,他的书法风格与赵氏颇为相似。《黄庭坚松风阁诗卷跋》《瞻近汉时二帖跋》等作品均彰显出这种影响。陶宗仪评价道:“邓文原的楷书、行书、草书,早期学习二王,后期学习李北海。”可见他受到晋人书法观念的影响,并在与赵孟頫频繁接触和书信往来中受到启发。
跋李公麟(传)白描罗汉图卷
《临急就章》局部
《临急就章》局部
《临急就章》局部
邓文原早年师法二王,后学李北海,使其书法的风格迈过南宋末年比较萎靡颓废的书风,直追晋唐。笔致娴雅、飞翔自如、富有神采、体势充伟、风骨健壮。
邓文原的书法成就是相当大的,很多资料记载其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赵子昂相媲美,他们一起扛起复古追摹晋人的大旗,在章草、篆隶、行书等各个方面舍弃宋末以来的萎靡书风,为元代书法的发展和转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成功地将自己的书法风格特点回归到晋人的神韵上来,形成自己的独到风格,得到后世人的认可。
《临急就章》局部
邓文原的章草因其横式的结构特征和波磔的隶书笔法,使其具有高古浑穆的气象。他在临写古人法帖中用了自己的理,他将章草的布局规范化,给人以整齐均匀的序列感,使其作品少了茂密厚重之气,增加了一些严谨和秀丽。
从结构上来看,其书字形近方,形态多有变化,尽管波磔的分飞使字向左右伸展,然其横划之间的疏朗,使大部分字比较高,字内空间也比较疏朗。
从用笔上来看,多取方笔直入,或顺锋而入的处理方式,不求笔势的内敛,这样的用笔方法肯定造成一种比较轻松利落的感觉。若从笔性上分析,邓文原应该是用锋颖比较长且弹性较强的毛笔书写,起收笔处都有留有较长的牵丝,比较率意。
《临急就章》局部
就连厚重的捺角处,其起笔仍然顺锋直下,并且出锋处也很长很尖,锋芒外露。在波磔之外的点画追求上,用比较细劲的点画,很多点画细如游丝,甚至给人一种轻飘的感觉。
《临急就章》局部
《临急就章》局部
邓文原虽然身居高官,但其骨子里还是比较向往那种山水间的闲情逸致,这也是其书法格调能与晋人相通的原因。
《近者帖》
《家书帖》
《芳草帖》
然而,与鲜于枢相比,邓文原的影响力稍逊一筹。这可能是因为他晚年疏于翰墨之事,书法成就渐渐被人遗忘。据张雨的一篇跋文记载:“邓文原早年作品颇有成就,中年以后,官位日高,而书法却逐渐荒废。与他交换笔墨时,始觉言辞间有所保留。到晚年,章草书法也渐渐隔离了他的艺术实践。可见学问并非止步于此。”这说明邓文原因涉足政务事务,书法与文学逐渐疏远,未能在晚年更进一步发展和展示个人风格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