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惠州市渔业研究推广中心(下称“惠州渔推中心”)科研团队李庆勇等人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首次阐明变栖克雷伯菌感染我国养殖鱼类。
这也是惠州基层技术推广部门首次在外文期刊刊发的学术性研究文章,实现了以渔推中心为第一完成单位的SCI论文零的突破。目前,该论文已在国际学术期刊《Pathogens》(译名:《病原菌》)期刊刊登,影响因子为3.3。
研究缘起
养殖户的鱼异常发病
此次研究论文的中文题目为《长吻鮠源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分离鉴定与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长吻鮠俗称江团,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其无肌间刺、肉质鲜美、生长速率快、市场需求大、价格高而被广泛养殖,产量持续增加。但因养殖密度不断增加,引起养殖水质恶化,造成病害频发。
2021年夏季,李庆勇和同事对一家养殖企业走访指导时,发现在持续高温环境下,这处养殖场的长吻鮠出现大量不明原因死亡。
为了确定发病原因,团队对患病长吻鮠采样,带回实验室开展药敏检查,结果发现了问题,“通常病菌只对几种药物产生耐药性,但这个致病菌却对多个类型药物有耐药性。”李庆勇说,耐药性高会导致常规防病手段效果一般,鱼病难治好。
随后,团队围绕问题顺藤摸瓜,深入开展了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菌株致病性等研究,最终分离出一株变栖克雷伯菌,并发现该菌具有高黏液性、强成膜能力、多重耐药特征以及中等致病力。
“我们还对该病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找到了大量耐药相关基因和毒力相关基因。”李庆勇介绍,在水生动物致病菌中,克雷伯菌比较常见,可以导致鱼类感染肺炎,而变栖克雷伯菌感染水生动物还从未有过报道。
此次研究是我国养殖鱼类感染变栖克雷伯菌的首次发现。“接下来,可以开展疫苗、广谱噬菌体、生防益生菌和中草药制剂等产品研发,以防控水生动物感染变栖克雷伯菌。”李庆勇说。
深耕“产学研”
技术贴地气、研究显高度
事实上,对于一个基层农林渔业技术研究推广单位来说,能够在外文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
惠州州市渔业研究推广中心为正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最早成立于1973年,前身为惠州市水产科学技术研究所、惠州市海洋与渔业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目前,该中心还是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惠州综合试验站、广东省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惠州综合试验站依托建设单位。
负责这次研究工作的工程师李庆勇是一名水产专业毕业的硕士。工作多年来,他的身影遍及惠州各大鱼塘、养殖基地、企业和实验室,积极组织水产技术培训班,承担国家、省、市科研推广项目30余项,刊发了养殖实用技术书籍、多篇相关论文,先后斩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荣获全国“最美渔技员”称号等,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技术贴地气、研究显高度,以李庆勇为代表的科技人员,是惠州推动渔业科学“产学研”一体化方向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惠州渔推中心深耕鱼病发生机理,以钉钉子精神不懈努力,在渔业综合性应用技术研究、基层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遗传育种、濒危水生动物保护、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品质量标准等领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有效推动惠州渔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惠州渔推中心完成对淡水科研基地给排水改造、标准池塘改造和整治、工厂化、园林绿化、景观等建设,实现了“智慧养殖”系统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现代化渔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
“此次突破高质量论文,为今后渔业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惠州渔推中心主任于鑫表示,渔推中心将持续做好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全方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弘扬“工匠精神”,秉持扎实肯干,精益求精的态度,勇攀科研高峰,努力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推动惠州渔业科技事业的进步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南方+记者 乌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