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博物馆+文创”迅速走红,频频掀起流量热潮。用全新的创意为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文物赋能,由此衍生而出的各类实体纪念品或虚拟文化服务产品,让以往看似遥不可及、曲高和寡的文物真正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5月19日晚上,广州博物馆结合“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和“美好中国,幸福旅程”两大主题,举办“万物如诗 美好欣生”——“镇海楼文创之夜”暨“消失的名菜”第三季粤咏诗宴发布仪式,展示广州博物馆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最近成果,构建美好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和成果。
《消失的名菜》新书发布,实现了文物从纸面到餐桌再到书籍的轮回与重生。第三季“消失的名菜‘粤咏诗宴’”在精彩纷呈的广府文化展演和中正式对外发布,广州博物馆与中国大酒店共同策划了“消失的名菜”复刻挑战活动,以“文物+美食”的标签带动博物馆文化服务产品出圈,为公众提供一种知识学习和文化体验兼备的美好生活方式。
从纸面到餐桌再归书稿
《消失的名菜》新书发布
别样文创,美好情味,“消失的名菜”再开新篇。
今年,广州博物馆携手中国大酒店,推出“消失的名菜”第三季“粤咏诗宴”,为该品牌再开新篇。本季灵感源自民国传统粤菜中的雅致菜名,这些菜名采用了象形、谐音、意会、用典等文人笔法,有的融合了不同季节时令的风物和意象,风雅异常。每款菜式根据食材的意蕴和形态赋诗一首,以诗情画意开筵入馔,彰显粤菜文化中世俗繁华、好文崇史的一面。
2020年起,广州博物馆着手打造“消失的名菜”,随着第一季、第二季以及“消失的月饼”,“消失的点心”,“消失的饮料”等系列项目发布,“消失的名菜”已逐渐为广大市民所熟知,将民国菜单、菜谱、广告单等活化利用,实现从静态展示转变为餐桌上实实在在的菜品,创造性地让封存在博物馆的文物“复活”成现实可感可尝可观的舌尖风味。
《消失的名菜》于活动当晚与广大读者见面。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缘起:从老菜单里引发的思考”,第一章为“溯源:博物馆里的广州味道”,将馆藏秦汉至民国与饮食相关的文物融会贯通。第二章为“在地:食在广州的近代往事”,通过对民国菜单和菜谱的历史信息进行多维度释读,反映近代广州的社会生活百态。
第三章为“寻味:从纸面到餐桌”,回顾“消失的名菜”项目从缘起到落地的全过程,挖掘菜品的历史内涵和复原过程中的故事。第四章为“情味:菜单里的广州精神”,提炼升华粤菜里所折射出的广州城市精神和性格。第五章为“融合:从名楼名菜中读懂广州”,介绍“消失的名菜”如何发展成文创服务品牌,通过“名楼+名菜”的方式,让大家读懂广州。
当诗情映照食物
守正创新和融合并存
本季“消失的名菜”:“粤咏诗宴”,精心提炼菜式特点,题名赋诗,将诗兴雅怀写入珍馐美馔,既有友朋远来、宾主尽欢的情味,也有君子尚德爱美的情操。
本季“消失的名菜”继续秉持粤菜文化中传承守正和融合创新的精神。前菜:“大有格局”,融通古今,其盘外方内圆,一盘八味,囊括烧、卤、煎、炸、蒸、烤、熏、炒八种基本手法,充分展现传统粤菜烹饪的精华,其形其名也呼应了当下高质量发展需要大格局,呼唤大胸怀的时代声音。
大有格局,诗曰:“素盘方且正,其上呈八珍。不辞肴味薄,举案已先登。”
一支碧玉簪,拟上美人头,一根通体碧绿的芦笋,自洁白如玉的虾仁之间贯通而出,恰似美人发上缀以明珠的翠绿玉簪,“玉簪步摇”可谓名副其实。疑是半轮月,飞落到人间,用潮式凉瓜排骨熬成的汤汁清澈透明,犹如清潭,细嫩柔滑的水豆腐包裹鲍片、冬菇和马蹄,形如半轮明月,轻轻滑缀在汤汁中如同水中浮萍的苦瓜之上,一派“清水映月”的美景。
玉簪步摇,诗曰:“一支碧玉簪,拟上美人头。以之供盘餐,罗列同珍馐。”
清水映月,诗曰:“清水缀绿翠,元宝滚玉盘。疑是半轮月,飞落到人间。”
除了凸显诗情雅意外,本季融合创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乳燕新浴”便是本季菜品中寓传统于创新的代表之作,脱胎于传统粤菜当中的“凤吞翅”,即以去骨整鸡为外壳,酿入煨好的鱼翅进行长时间炖煮,成本过高,技艺繁复,也不符合当前绿色环保的社会导向,因此改作“鸽吞燕”,以鸽代鸡,以雪耳和火腿替代鱼翅。汤汁雪白鲜甜,乳鸽似初新出浴,形神俱佳。
民国菜谱中关于“乳燕新浴”原型“凤吞翅”的记载。
乳燕新浴,诗曰:“客座笙歌起,层楼燕子飞。殷勤献津华,清风拂罗帷。”
“眉寿延年”则是中外结合的典型。梅菜扣肉是岭南本土的经典名菜,一份五花肉夹一份梅菜的码扣之法,放眼中外,恰与日本的传统食品寿司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以寿司为外形,以梅菜为夹心,表面覆以优质味美的五花肉,赋予传统滋味以全新阐释,让传统粤菜的创新思路大为拓宽。寿司米饭也用肥仔米和冬麦替代改良,口感丰富而更为健康。
眉寿延年,诗曰:“紫台荐寿司,馨香满颊颐。东瀛与华夏,祥和永可期。”
内涵再探讨
虚拟服务拓展文创边界
广义的博物馆文创,包括博物馆开发的App应用、小程序、表情包、各类面向公众的文化活动、音乐剧表演等无形服务类产品,其共同的特征是通过非物质性的服务产品促进博物馆价值的实现。
广州博物馆深化对博物馆文创的理解,编撰完成《从文创到生活——广州博物馆文创》一书,将文创产品分为“研究”“重塑”和“服务”三大类,不但对文创成果第一次作系统梳理,而且还对何为博物馆文创进行了再探讨,将虚拟的博物馆文化服务产品也纳入到文创的概念之中,大大拓展了博物馆文创的概念内涵和边界。
博物馆文创不仅可以是市民实际使用的各式心头“好物”,还可以是一次次美好的历史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
自去年以来,广州博物馆的多本文物图录和研究书籍陆续出版、“消失的”系列继续“上新”、特色研学课程如火如荼、“乐游广州府”丝巾备受好评……广州博物馆文创屡添新绩,为公众持续提供优质的文化体验和服务。
活动当晚还公布了“读懂广州”系列文物展:百件文物读广州文创设计大赛的获奖名单,立足“百件文物读广州”展览中的广州四大文化品牌,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文创设计理念,让市民大众成为博物馆文创的使用者的同时还可以成为创造者,将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全方位通过文创融入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构筑社会美好生活,也为博物馆文创的产出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南方+记者】洪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