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记者 孙云)给孩子报的艺术培训机构中途跑路却不退剩余的数千元的培训费,该怎么办?近日,杨浦区消保委工作人员接到市民投诉后,利用与杨浦区检察院建立的特殊群体维权信息共享、线索移送机制,将这一线索反映给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在确定了该培训机构欠费的事实及固定好相应证据后,决定对当事人王女士开展民事支持起诉。得知检察机关已向法院发出支持起诉书后,该培训机构终于主动“现身”,联系王女士办理退费,让王女士激动不已。
杨浦检察院供图
2021年11月,王女士在某艺术机构位于杨浦的某校区给5岁的儿子报名了儿童绘画课程,并一次性支付了1.2万元学费。2023年12月,该校区老师突然停课,若想继续上课只能转到其他校区。由于其他校区距离相对较远交通不便,王女士要求退还剩余课时费,但遭到对方的拒绝。王女士的投诉被区消保委转交检察机关后,检察官了解到,王女士系通过某艺术培训APP与培训机构在线上签订服务协议,并无纸质协议材料。该校区停课后,APP后台关闭了查看功能,造成王女士无法提供相应的服务协议。因王女士无法提供该校区负责人的联系方式,检察官决定实地走访,但发现曾经的上课地已人去楼空。检察官遂至该地的物业公司,通过物业服务协议上留下的电话找到机构负责人后,他表示自己已经跳槽,也无法提供王女士的服务协议了。
虽然这个校区关停了,但是其总部仍在运营中,想到这里,检察官打开了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到该培训机构总部地址及联系方式。检察官至该机构总部讲明来意后,总部的工作人员迅速联系了APP后台调出了王女士的服务协议。
拿到协议后,检察官惊讶地发现,协议上的机构名称与王女士提供的购课付款截图的收款方名称并不一致,而且,王女士的支付宝转账记录无法显示收款方实名。因此,厘清“收款方”和“协议方”之间的法律关系成了关键。检察官分三步走,第一步通过网络地图查询功能,分别搜索“收款方”和“协议方”,结果发现两个查询出来的地址完全吻合;第二步通过分别询问该机构负责人及总部工作人员,核实到“收款方”系“协议方”对外运营的名称,二者实际上是一回事;第三步又至王女士付款的银行拉取了相应的转账流水,通过比对银行后台的记录确定课程费的实际收款人为“协议方”。在确定了该培训机构欠费的事实及固定好相应证据后,检察机关向法院发出支持起诉书,促使该培训机构与王女士联系商谈退费事宜。
检察官提醒,在签订校外培训服务合同时,学员及家长应仔细阅读合同中的培训内容、培训期限、地点安排、收费金额、违约责任等,签订合同后应妥善保管好合同文本、付款凭证、发票等相关证据材料。发生争议后可以向相关职能部门投诉,欲通过起诉途径解决纠纷的,可向检察机关申请民事支持起诉。
协议方收款方检察机关检察官王女士发布于:上海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