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注定不凡”,1月29日,金融监管总局在其2023年工作综述中表示。
2023年5月18日,金融监管总局揭牌,标志着我国金融监管领域机构改革迈出重要一步。金融监管总局成立以来,深入实施“新机构新作风新建树新形象”工程,切实担负起从严监管职责使命,加快推进监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将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五大监管”落在实处。
工作综述披露,2023年处罚银行保险机构4750家次,处罚责任人8552人次,罚没合计78.38亿元;全面升级银行“睿思”风险预警系统,推进监管大数据平台、智能风险分析工具开发应用,不断完善监管工具手段。
“村镇银行重组全面启动,2023年以来,全国已有多家村镇银行被主发起行或其他村镇银行吸收合并。”上述工作综述还表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在改革中破解难题、在发展中化解风险。金融监管总局农村中小银行监管司日前也表示,要稳慎推动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提升主发起行管理能力。加强村镇银行公司治理监管,提升主发起行持股比例,建立主发起行主导的公司治理机制。
1月29日,社科院金融所宏观金融分析团队在《中国宏观金融分析2023年第四季度报告》中表示,2023年金融监管部门稳步推动城商行、村镇银行改革重组和风险化解,合并重组成为提高中小银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逐渐收敛。
罚没合计78.38亿元
金融监管总局处罚局日前发文表示,快处快罚是落实金融监管总局党委“长牙带刺”部署的具体要求,也是行政处罚工作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及时向市场传递“强监管、严监管”导向,迅速对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强有力的遏制和震慑。
“长牙带刺”是金融监管总局“四新”工程的重要体现之一。日前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要求,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关键在于金融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强协作配合。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强监管严监管,坚决做到‘长牙带刺’,持续提升监管的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和协同性。”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
金融监管总局在工作综述中披露,运用提级交叉检查方式,增强现场检查效果,查实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突出风险。2023年处罚银行保险机构4750家次,处罚责任人8552人次,罚没合计78.38亿元。对比来看,2022年原处罚银行保险机构4620家次,处罚责任人员7561人次,罚没28.99亿元。
金融监管总局处罚局表示,2023年以来,行政处罚工作强化统筹力度,案件积压情况有了明显好转,但离快处快罚的及时性要求还有差距。下一步,行政处罚局将集成案件审理力量,优化内部审理流程,加快案件审理进度,大力解决案件积压问题。坚持简繁分流,简案快审、繁案精审,提高处罚效率。同时,通过加强统计、提醒、督促、考核等方式,推动全系统积压案件加快清理。
不断完善监管工具手段
“长牙带刺”还需要加快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快速有效识别、精准锁定金融风险。
金融监管总局在工作综述中披露,全面升级银行“睿思”风险预警系统,推进监管大数据平台、智能风险分析工具开发应用,不断完善监管工具手段。提升对隐性股东、企业关联关系等领域穿透识别能力,提高金融风险监测分析前瞻性,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
作为金融监管总局新成立的司局之一,金融监管总局科技监管司日前撰文表示,要推动监管流程数字化再造,增强关键监管活动规范性和透明度,提升监管效能;大力推进智能分析工具研发,丰富穿透式监管和行为监管工具箱;深入推进监管大数据建设,夯实“五大监管”数据基础;建设智慧监管平台,打造数字化监管核心科技载体;强化数字化监管人力资源建设,打造专业化数据分析团队与数字化监管人才队伍。
具体来说,包括加强行政许可、非现场监管、稽查检查和行政处罚联动,推动风险识别、早期干预、应急处置各环节有序衔接,提高监管决策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行政处罚标准化、智能化水平,增强依法监管能力;对监管大数据平台进行全面升级,建设“智慧监管平台”,作为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监管的主要科技载体,打造兼具信息展示、智能分析、流程管控、智慧决策的一体化科技平台等。
上述工作综述还披露,2023年金融监管总局把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做好金融监管工作的“法宝”和破解复杂难题的“钥匙”,立足新时代金融监管职责使命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以调研开局,全年带动全系统深化调研成果转化6822项。
同时,各地方各有关部门出重拳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一批重大案件得到查处,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受到严惩,非法集资年均发案量较峰值大幅下降,亿元以上存案结案率大幅提升。